2007年10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国庆特刊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守卫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
本报记者 姚力 /文 陈立波/摄 通讯员 周震宇

  一个是守卫食品安全的行政执法人员,一个是思考如何使问题村步入法治正轨的村支书,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却一样参与并见证了依法治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那份安定祥和。
  
  楼立群,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监管处处长。5年来,他见证了群众对食品安全从“担心”到“关心”的变迁,他的职责就是当好群众食品安全的卫士。
  
  在楼立群的印象里,如果在5年前问市民最担心的是什么,对方多半会告诉你是“吃的”,这是继“SARS”之后的普遍心态。如今你提同样的问题,对方大多会表示,食品质量仍是他们最关心的,但已不是最担心的,因为超市里的粮油都有“QS”标志,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每天都会公布,就连食品的外包装也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这一强制性的标准……
  自2005年杭州市质监局专门设立食品监管处以来,楼立群与处里的3位同事重点负责做好对杭州两千九百多家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当年检查时的情形还令楼立群记忆犹新。
  一次,他们发现临安一家蜜饯加工厂存在很大的卫生隐患,原材料被随意堆放在地上,生产线上流下来的污水到处都是,车间、仓库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可由于业主法律意识淡薄,不但不接受处罚,还开始谩骂检查人员,个别员工甚至摩拳擦掌,准备动粗。楼立群一边向业主、工人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边用实例讲述不合格食品对消费者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终于使业主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处罚。
  随后的一年时间内,楼立群带领执法人员巡查企业6794家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500份,有1287家企业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卓有成效地使一批食品企业步入了正轨。
  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借此机会,楼立群与同事们对杭州的茶叶加工企业进行了一次摸底检查,发现不少茶叶生产企业一直沿用“一家一户种植加工”的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导致茶农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标准,而且还容易掺杂使假。他们对茶叶生产企业展开质量监控,推行采取“龙头带散户”的经营方式。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茶叶的,以前一直沿用旧的生产方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直形不成规模。去年,在质监局的帮助下,茶叶公司不但对我进行了技术指导,还统一供应农药肥料、提供灾情测报信息。到了采摘季节,茶叶公司还会上门统一收购茶叶。今年我的茶叶不但质量有了保障,产量也提高了不少。”说起质监部门对茶叶生产小作坊的监管,茶农老张心怀感激。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专项整治活动,楼立群和同事们又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地连轴转了。